李渊、李世民

 · 2023-8-27 · 次阅读


事实是:李渊被低估了。

如果没有李世民,唐朝统一天下的速度确实不会那么快。

但如果没有李渊,那唐王朝很可能在创立之初就灰飞烟灭了……

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鼎盛时代的开创者,李渊的政治手腕深不可测——他的权谋之道和驭人之术。

他的三个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连边都摸不到,而且还常常被老爹摆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

1.三面受敌

公元 618 年,五月,甲子日,52 岁的李渊正式登上皇帝位,建元武德,定都长安。赫赫有名的大唐王朝正式敲锣开张。

然而,此时的唐帝国不过是一个创业公司。在当时,放眼望去,像这样的「初创型企业」遍地都是。

而且,这些初创企业之间的竞争极为血腥和残酷——唐王朝建立不到一年时间,公元 619 年春,李渊的屁股在皇位上还没坐热,形势就已经急转直下:三路敌人分别从三个方向朝着长安城步步紧逼。

1、东北方向:也就是今日的河北、山西东部一带,夏王窦建德攻破了唐朝重镇黎阳,俘虏了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李渊的亲妹妹同安长公主以及号称唐军「二李之一」(李靖、李世勣)的李世勣;

于是,李渊花了无数银子、辛辛苦苦收拢的河北地盘,现在一分都不剩。

2、东方: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原地带。隋朝的首都洛阳以及整个河南全部被王世充占了,连一点渣都没给李渊留。而且这家伙还悄悄收编了隋朝最精锐的「骁果军」,虎视眈眈地望着唐朝的东大门,潼关。

3、北方:李渊的头顶心正在被人用剑指着——被突厥人封为「大度毗伽可汗」的梁师都正领军南下进犯延州(今延安),这可是长安北边的门户,千万丢不得。

图片:李渊初起时,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实话实说,此时李渊面对的形势用八个字来形容无比恰当:三面受敌、岌岌可危。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上面的不过是芥藓之疾,接下来发生的才是要你命的重症——一个劲敌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唐半壁江山,李渊一家子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2.四面楚歌

武德二年(619),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当年四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长安太极宫中的李渊像被火烧屁股一样,再也坐不住了。

山西北部定襄城中的「定杨可汗」刘武周率领精锐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陷重镇榆次、平遥、介休,直逼李渊的龙兴之地——晋阳(太原)。

刘武周太能打了。

从四月到八月,他连续击败了李渊派过去的三路大军,其中包括宰相裴寂率领的禁卫军和齐王李元吉的部队。

九月,刘武周的精锐骑兵一路狂飙,晋阳失陷。这标志着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和李渊的根据地都已经丢了。

图片:刘武周席卷唐王朝的半壁江山。

现在,李渊放眼望去,周边全部都是敌人,从之前的三面受敌变成了四面楚歌。

而最头疼的是,打败仗还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地方丢了还可以再打回来。真正让李渊从心底感到阵阵寒意的,是刘武周背后站着的大佬。

3.刀尖上的舞蹈

这个大佬就是当时的东亚一哥——东突厥始毕可汗。

他一直在不断地「拱火」:源源不断地为刘武周的大军提供着军事装备和大批的战马,上文说到的「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也是在突厥的撺掇下,兵锋直抵延州。

局势一目了然,突厥人就是要不断给李渊「放血」,让大唐变得虚弱,让李渊变得更加听话。

面对如此危局,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都沉不住气了。尤其是李世民整天嚷嚷着要率军出师,踏平刘武周、活捉梁师都,甚至放话连突厥人都要一起打。

而在李渊眼里看来,20 岁的李世民太不成熟了——成天只知道喊打喊杀。你再能打,能打几个?你懂不懂什么叫「远交近攻」?

图片:自北朝以来,突厥汗国迅速崛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霸主。

度过了一个个夜不能寐、绕阶彷徨的晚上,李渊终于出手了。他一共办了三件事,每一件事都是站在刀尖上跳舞,但火候却恰到好处。

第一件事,大办丧事。

看清楚,不是给自己人办,也不是给死去没多久的隋炀帝办,而是给突厥人办。而且是大办特办,无比隆重地办!

到底给谁办——给始毕可汗。没错,就在刘武周率军南下之际,始毕可汗病逝。新上台的是他的弟弟处罗可汗。

得到消息后,李渊以极为敏锐的政治眼光,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八月,李渊不顾自己的老巢晋阳失陷、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的危局,一脸肃穆地在长安城中为始毕可汗举办了最高规格的国祭。

为了显出「诚意」,李渊下令辍朝三日,严令文武百官全部前来吊唁,决不允许请假。他自己则亲临致祭,声泪俱下地念着宰相萧瑀精心准备的上万字的祭文,旁边站着专门请来的突厥使者。之后又以令人吃惊的高姿态向突厥使者送上了自己的「份子钱」——玉帛三万匹,金银无数。相形之下,刘武周送给突厥人的「份子钱」连李渊的几分之一都不到。

而这只不过是前奏而已。

国祭结束,李渊立马又使出了一个「撒手锏」:一枚他一直藏在手里很久很久的「棋子」。

第二件事,放人。

长期以来,李渊在突厥人面前都以「儿皇帝」自居,表现得毕恭毕敬。但是,如果你以为李渊是个软骨头,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李渊手里一直「有人」,一个足以牵制历任突厥可汗的人。

谁?西突厥的可汗:曷婆那可汗。

此人是突厥王室的直系后代,在突厥内部地位非常尊崇。早年就认识李渊,两人相交已久。他是因为西突厥爆发内乱逃到长安,一直住在李渊这里白吃白喝。

众所周知,早在隋文帝时期突厥已经分裂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跟唐朝一直作对的是东突厥——而曷婆那可汗所在的西突厥恰恰是东突厥的死敌。

之前始毕可汗还活着的时候,好几次都向李渊提出来,把曷婆那可汗送给自己,都被李渊以各种借口拒绝。

图片:隋末唐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一方面,李渊要以此为筹码,牵制东突厥;另一方面,李渊本人和曷婆那可汗相识很久,是老朋友了,确实不好意思下手。

现在,李渊决定放人。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一日,李渊亲自做了一个局。他邀请曷婆那可汗赴宴。宴会上李渊亲自频频祝酒,两人勾肩搭背,手舞足蹈。之后,李渊派人将他送到中书省,说是有远方亲戚来看他了。

于是,曷婆那可汗兴高采烈地走进了中书省的内殿,结果发现东突厥人的特使正在这里蹲点。他还没叫出声,李渊的亲信和突厥特使就一拥而上,将他乱刀砍死。

这个礼物,在新上台的处罗可汗看来,的确够大,李渊这个人的确够意思!

这件事看似简单,不过杀一个人而已,实则凶险无比——曷婆那可汗作为突厥王室成员,影响力极大,而处罗可汗才刚刚上台,立足未稳。

李渊在拿大唐国运做赌注——赌处罗可汗能够扛住西突厥的压力。

此外,这里面还包含了李渊的另外一层用意:把杀曷婆那可汗的「锅」甩给东突厥,进一步挑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矛盾。

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件事,试探李世民。

知子莫若父,李渊当然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是什么德行。李世民是一个绝佳的军事统帅,只有这个极具军事天赋的二小子出马,才有可能击败骁勇善战的刘武周和他手下的第一悍将宋金刚。

但是,有一个问题。此时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已经有了嫌隙。

什么嫌隙?不久之前,李渊杀了李世民的心腹刘文静。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刘文静得罪了李渊的亲信,宰相裴寂。李渊用行动向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证明了一件事——我现在是皇帝了,我的亲信,你也是得罪不起的。

但是现在,李渊需要李世民出马。

九月,李渊召见了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刘武周势大,已经攻陷了晋阳,他背后又有突厥人撑腰。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全都虎视眈眈,形势不妙啊。干脆我们把整个河东(山西)全部放弃了吧,集中兵力固守关中算了。

请注意,放弃河东如此大事,李渊一没有在朝堂上集体讨论,二没有喊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一起商量,而是约李世民单独谈话。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试探——

自己还能不能信任这个二儿子?他是不是还在记老子的仇?

李世民的回答斩钉截铁:河东决不可放弃,给我三万精兵,我半年内灭了刘武周!

李渊要的就是这句话。

假设,当初李世民没有这么果断地回答李渊,那后来的历史上很可能也就没了他的位置——李渊已经安排裴寂去和李建成谈话了,谈的内容差不多。

这三件事办妥后,李渊一直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了一点。

但是,还有一件事困扰着李渊。一件郁积在他心头已久,却一直查无实证的事。

就在李世民带着玄甲亲军奔赴前线的时候,李渊的目光从前线转向了朝堂之上——这里有一颗定时炸弹。此人不除,潜在的威胁永远存在。

4.不动声色

武德二年(619)十月,李渊正式任命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左武侯大将军,率军东进,与刘武周、宋金刚一决高下。

随后,李世民率军进驻战略要地柏壁(今山西运城),与宋金刚对峙。然而,此时的唐军仍然处于下风,宋金刚勇谋兼备,兵锋锐不可当,以李世民之能,也只能凭险固守,终日任凭敌人叫骂。整整五个月,未尝一战。

而此时,李渊正在后方酝酿着一场重大的「锄奸行动」。

其实,从这场战争一打响,他就一直关注着一个人:一个在他看来,很可能就是内奸,会造成天下大乱的人。

他的亲表弟,独孤怀恩。

独孤怀恩何许人也?

他是李渊亲舅舅的儿子,和李渊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他本人在历史上不出名,他两个姑姑的儿子,却是大名鼎鼎:一个叫杨广;另一个就是李渊。

很久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渊发现自己这个表弟似乎有一些不该有的想法。

有一次,独孤怀恩喝多了酒,在一个好友面前说了这样几句话:大意是我姑姑家的儿子全都当了皇帝,其实他们在我看来也就那样。

独孤怀恩不知道的是,他的话音刚落没多久,这些话就已经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独孤怀恩自以为的好友,其实是李渊的密探。熟谙历史的李渊,始终对外戚干政高度警惕。他就此开始不再信任独孤怀恩。

于是,在和刘武周的战争爆发后,李渊做了一件事:他派永安王李孝基和独孤怀恩、唐俭等人一起领一支兵马去攻打敌军占据的蒲州。

只是有一件事,独孤怀恩一直被蒙在鼓里——唐俭是李渊的眼线。李渊给他的任务就是专门监视独孤怀恩,看看自己这个表弟当此局势危难之际会有什么样的举动。这叫「引蛇出洞」。唐俭出色完成了任务,他和他的手下刘世让把独孤怀恩的一言一行全部向李渊做了详细汇报。

公元 620 年,正月,蒲州守将王行本投降唐军。这个时候,李渊已经得到了独孤怀恩谋反的切实证据。

原来,在蒲州归降后,独孤怀恩以各种借口第一个进入了蒲州城,然后暗中安排了一些自己的人负责蒲州的防务。与此同时,他派人飞报李渊,殷切希望自己的亲表哥、大唐皇帝李渊亲自来蒲州受降,同时视察前线,鼓舞士气。

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等李渊进城后「绑缚以送刘武周」。

说白一点,独孤怀恩想要「阴了李渊」。

但是,接下来李渊的做派,完美解释了什么叫作「后发制人」。

说实话,如果换做一般人,得到这样的反叛消息后,肯定会勃然大怒,然后立马杀人。

但李渊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此时刘武周、宋金刚还在和李世民对峙,谁胜谁负殊难逆料。要是大张旗鼓地斩杀独孤怀恩,说不定会动摇前线的军心——毕竟,谁知道当时和刘武周暗通款曲的还有哪些人呢?搞不好会闹得人心惶惶,于战事不利。

于是,李渊笑呵呵地答应了表弟的请求,亲自坐船往蒲州方向出发,一路上还频频跟独孤怀恩通信,信中对其大夸特夸,好话说尽。

在快到蒲州的时候,李渊对独孤怀恩的使者说,干脆这样,你先去请我表弟到龙舟上来,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我要好好款待他,然后我再和他一起去蒲州城里视察。

独孤怀恩得报,满心欢喜,幻想着能在蒲州城里生擒李渊,屁颠屁颠地就去了。结果,他的下场和那位被李渊交给突厥人的曷婆那可汗一模一样——你以为自己演得很好,却不知道谁才是幕后的那个导演。

这件事结束后,唐俭回到了长安。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李渊一次性将独孤怀恩府上所有的财物赏赐给他,并封其为莒国公、礼部尚书。

现在,对李渊来说,还剩下一件事,也准备在这里(蒲州)办了——只有办了这件事,他才能放心地让李世民和刘武周、宋金刚大战一场。

什么事?再杀一个人。

5.诱杀

其实这个人,李渊想要杀他已经很久了,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下手而已。

这个人就是刚刚投降的蒲州城守将王行本。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王行本已经投降了,为什么李渊还要杀他?而且,王行本不是傻子,他已经得到了李渊的赦免。李渊这么做不怕自食其言吗?

这就要简单说说王行本这个人。

他本来是隋朝名将尧君素的手下,而尧君素是当年李渊废隋称帝时,为数不多的坚持不向李渊投降的隋朝大将——李渊曾先后派了几拨大军前去攻打尧君素据守的河东郡,结果全部被击败。最后,唐军是靠着死死围困,断了城里的粮道、水源,才把尧君素干掉了。

而且,请注意,李渊干掉尧君素时隔不久,也就是一年多以前的事。

在当时,尧君素简直成了李渊心中的噩梦——因为李渊本人也曾是隋朝的高级干部,官居唐国公、晋阳留守。而且,李渊手下有一大批原隋朝的臣子,他们都觉得没脸面对尧君素。比如,名将屈突通就是如此。所以,尧君素的存在让李渊寝食难安。

在尧君素被干掉之后,接他的班的,或者说继续举起反李渊大旗的,正是他的副手,蒲州主将王行本。

图片:王行本占据的蒲州城位置极为关键。

在李渊看来,尧君素和王行本这两人,是原隋朝旧臣的代表人物,必须要杀了。如果留下来,万一哪天自己碰到了困难,比如就像这次刘武周、宋金刚打得唐军一败涂地,那么保不齐他们又会生出二心。

李渊杀王行本杀得很有技巧。

话说李渊得到王行本投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第一时间派出专人去慰劳。李渊的使者当着王行本的面,信誓旦旦地说,皇上将来必对您委以重任,还送上了大批玉帛和酒食。

末了,使者一再嘱咐王行本,请您务必在城中静静等待大唐皇帝李渊的到来——皇上说要亲自来看望您。王行本被使者说得激动了。

十多天之后,李渊如约来到了蒲州城。

随后,他命令大批禁军包围了王行本的府邸,然后一拥而入。于是,蒲州城中又多了一个亡魂。而李渊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目的只有一个:害怕走漏了消息,万一让王行本跑了咋办。他跑了不要紧,关键是他又可以举起那面「忠隋反唐」的大旗,号召全天下的隋朝旧臣,后患无穷。所以,要先把他稳住,然后再杀。

现在,李渊终于舒了一口气。经过多日的谋划和布局,他已经达到了四重目的:稳住突厥、摆平儿子、解决内奸、干掉政敌。终于把危如累卵的局面安定了下来。是时候帮正在前线苦战的老二一把了。

问题是怎么帮?

6.抄后路

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派出了两支精锐部队,前往攻击刘武周——抄他们的后路。

此时,正面战场上,李世民依旧屯兵柏壁,和刘武周手下第一悍将宋金刚对峙。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期间,李世民曾指挥大军,在美良川和离石谷两个地方采用打伏击的办法,打了两个不大不小的胜仗,算是稍稍鼓舞了一下唐军低落的士气。

但是,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

要知道,宋金刚作为刘武周的前锋部队,所部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刘武周把他麾下的精兵猛将大部分都给了宋金刚,目的就是要一战击溃唐军主力,秦王李世民。

他们的战马清一色都是突厥人提供的,比唐军战马多而精。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说实话,如果要正面硬干,李世民并没有把握一次性击败对手。如果万一失败,那就真的是大势去矣。

所以,硬拼绝对不行。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削弱宋金刚的力量,那就是断他的粮道。

而李渊派出的两支部队就是去干这个事的。其中一支由李仲文和刘弘基率领,北上浩州,在这里和刘武周本人的卫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实际只是佯攻。这是李渊的「障眼法」,或者叫虚晃一枪。

李渊真正的杀手锏是第二支部队——由悍将张德政率领的一万精锐禁军,直扑宋金刚的大后方,张难堡——这里正是宋金刚大军的粮道所在。

出发前,李渊给张德政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占领张难堡,就不要回长安!

图片:张难堡是宋金刚粮道所在。

三月十五日,张德政不负众望,亲自率军向张难堡的守军,刘武周的心腹爱将黄子英发起进攻。两军展开一场恶战,血肉横飞、枪箭如雨。激战中,天空中突然起了一阵狂风暴雨,雨和鲜血混在一起,风一刮,变成了漫天的腥风血雨!

只见平地之上,张德政指挥唐军中的精华——具装骑兵,朝着敌军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集团冲锋。而黄子英也毫不示弱,指挥用突厥战马和长槊武装起来的大军,迎着唐军发起了反冲锋。

图片:唐军精锐部队的铠甲。

两军恶战良久,损失相当,难分胜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厥战马的优势体现了出来,他们马力充沛,鏖战多时之后,仍然力不稍减。

危急时刻,另一路由李仲文率领的唐军赶到了战场——他们在和刘武周的部队稍稍接触后,就分兵奔赴张难堡。最终,黄子英被张德政阵斩,唐军获胜。

随后,唐军立即切断了汾水东侧宋金刚大军的粮道。

至此,李渊的抄后路计划圆满成功。在历尽艰辛之后,局面终于变得对唐军有利了。

到了这个时候,老二也该出手了吧,李渊觉得。

7.一日八战

在唐军占据张难堡,切断宋金刚粮道之后,李世民在柏壁前线的局势终于迎来了根本性的转机。

武德三年(620),四月十四日,与李世民对峙了整整五个多月的宋金刚大军开始缺粮,军心变得不稳。与此同时,突厥人明确表示不再支持他们。战马和兵器的运输也被终止了。

军中缺粮就是等死。没有战马同样是等死。宋金刚作为刘武周麾下第一悍将,太明白这些道理了。他只能率军撤退,一路退往大后方介休,打算在这里建立新的据点,并重新开辟一条粮道。

李世民岂能放过这个绝佳的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他开始率军追击。四月中,李世民从柏壁出发一路率军追击宋金刚到吕州(今山西霍县),这中间的距离将近一千华里。

二十一日,李世民在吕州与宋金刚的部将寻相遭遇。

李世民根本不屑于捉这种小鱼小虾,把他留给程咬金解决。自己则率领五千精骑继续向前狂飙,终于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

雀鼠谷的地势异常险恶。这是太原往南的一条山地走廊,一共 180 里长,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霍州。道路险峻,人迹罕至,两边都是崇山峻岭,中间则是崎岖不平的谷地。

图片:山西雀鼠谷。

为了追上宋金刚,李世民整整两天没有吃饭,三天不卸甲——他必须要在李渊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明白,李渊把追击宋金刚的任务交给他,是一种考验,更是一次「期末考试」。如果通不过,那他的未来将是一片灰暗。

二十四日,一日之间,李世民的大军在这里和宋金刚爆发了八次大战,一次比凶险,一次比一次激烈。

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二十四日的傍晚。残阳如血,洒在雀鼠谷崎岖不平的谷地之中。

两军对峙,然后相互发起敢死冲锋。

这是李世民和宋金刚两人之间的决战——此战关系到李世民的生死,还有他的政治前途。

在血色黄昏之中,李世民一马当先,率领精锐玄甲亲军率先发起冲锋,秦琼等人紧跟其后,如同一道巨浪扑向宋金刚的阵地。在激战当中,李世民数次被宋金刚大军包围,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但他的表现却如同杀神附体、金刚下凡,「宋金刚围开复合,秦王势如风雨」。

最终,宋金刚的左右两队护卫亲军全部被杀红了眼的李世民率军斩杀殆尽。他只能率领余部一路往北退往介休。

两军在介休爆发了最后一战,缺粮少马的宋金刚毫无意外地再次被击败。

之后,宋金刚仅率少数随从一路北逃,投奔突厥。而刘武周也跟他一样,北上投奔突厥处罗可汗。在处罗可汗的大帐里,刘武周和宋金刚一个劲儿地表忠心,希望突厥老板能够再次拉他们一把。

但是,他们二人不知道的是,李渊派来的使者已经先他们二人一步来到了处罗可汗的大帐,带来了一大笔真金白银,还有李渊对突厥人的承诺——有生之年,绝不犯突厥。所得财帛美女,尽献于可汗。

没过多久,刘武周和宋金刚被处罗可汗下令杀掉。

七月,长安,太极宫。李渊得到了刘武周的死讯。他微微眯起眼睛,朝着站在身边的密友,宰相裴寂说:「左仆射,看来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爱权、不爱钱的,突厥人也不例外。」

裴寂笑了笑,回了一句:「也包括陛下您的三个儿子。」

8.权谋李渊

现在,心腹大患刘武周已经不复存在。而北方的梁师都在失去突厥人的支持后,也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局面一片大好。

公元 620 年,武德三年的夏天,大唐武德皇帝李渊再次调整战略,他把眼光瞄向了东方的世界,那里还有两个敌人:王世充、窦建德。

而在内部的权力分配上,李渊做出了非常耐人寻味的举动:一方面,他再次给立下战功的李世民加官晋爵,而且全部都是顶级官职:太尉、司徒、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

之后,他命令李世民做东征王世充的准备,占领中原。

但另一方面,李渊立李建成为大唐世子,命其出镇重镇蒲州——就是一度让李渊忧心忡忡,之前尧君素和王行本占的那个地方,名义是防备突厥,守好后路。

实际上,蒲州这个地方,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东征大军的大后方。换句话说,这是李世民大军的粮道所在。

一年后,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两王,彻底解决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大唐开国的基业已经奠定。

李渊当着全体朝臣的面,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开幕府、置百官。

与此同时,李渊再次命令太子李建成出镇蒲州,并在随后的河北刘黑闼二次叛乱中(622 年六月),公然拒绝了李世民领兵出征的请求,命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出征。在李渊的一通操作之下(贿赂突厥,让他们不再支持刘黑闼),李建成取得了罕见的胜利。

这之后,在李渊的默许之下,李建成以太子的名义建立了私人卫队——长林兵。兵力多达数千人,人数远远超过李世民秦王府的卫队。

李渊的大棋越下越稳。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则越来越急于讨好老爹,甚至于连李渊的后妃张婕妤、尹德妃等人都成为了兄弟三人竞相拉拢的对象。当时,李世民的妻子,未来的长孙皇后肩负的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进宫问事」,笼络诸妃。

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已是世人皆知,直到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图片:唐高祖,李渊。备案号:YXA1Y2K0kjECzk2KNpsy26D

Copyright © 2023 即刻学习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7650号-1

加我微信

加我微信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jkxuexi】

x1

<

<<

O

x1